杧果
一、形态特征
杧果为漆树科杧果属常绿大乔木,树高可达20米,树皮灰褐色,小枝褐色无毛。
叶片:薄革质,常聚生枝顶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2-30厘米,宽3.5-6.5厘米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皱波状,侧脉20-25对,叶柄长2-6厘米。
花:圆锥花序顶生,长20-35厘米,多花密集,花小,杂性,黄色或淡黄色,花瓣具3-5条棕褐色脉纹,花盘肉质,雄蕊仅1枚发育。
果实:核果肾形或椭圆形,长5-10厘米,成熟时黄色至橘红色,果肉肥厚多汁,味甜,果核坚硬。
二、生态习性
杧果原产热带,适应性强但需特定条件:
温度:最适生长温度20-30℃,低于3℃幼苗受害,-2℃以下枝叶冻死,需年均温21℃以上地区。
水分:耐旱但花果期需充足水分,年降水量800-1600毫米为宜,短期干旱促进花芽分化。
土壤:喜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壤土,忌渍水、盐碱地。
光照与抗风:需充足光照,荫蔽环境生长不良;抗风力弱,台风易致落果或树体倒伏,需矮化修剪。
三、产地与分布
原产地
印度、马来西亚及中南半岛,印度已有4000余年栽培史。
引种与分布
中国引种于印度,现主要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海南、台湾等地,全球87个国家有栽培,主产国包括印度(占全球50%)、泰国、中国等。
四、栽培技术
繁殖方法
以嫁接为主,砧木多选用本地杧或桃叶杧,接穗选自优良母株,芽接或补片芽接法可提高成活率。
定植与管理
密度:行株距5×4米至6×5米,每亩种植300-450株,后期疏伐调整。
施肥:幼树以氮钾肥为主,成年树增施磷钾肥,花果期重点补肥以提高产量。
病虫害防治
主要病害包括炭疽病(喷施代森锰锌或甲基托布津)、白粉病(石硫合剂);虫害如杧果尾夜蛾(敌百虫或磷胺喷杀)。
花果管理
疏花疏果以保品质,套袋防虫,通过环割或药剂调节产期。
五、应用价值
食用价值
果实富含维生素A、C及矿物质,热量低,可鲜食或加工成果汁、果干、蜜饯,被誉为“热带果王”。
药用价值
性甘酸微寒,可益胃生津、止咳止呕,果核健胃消食,树皮提取物有抗菌作用;但未成熟果实可能引发过敏或肾炎。
经济与生态价值
木材用于制作家具,树皮和叶可提取黄色染料。
树形优美,常作为热带地区行道树或庭院绿化树种,兼具遮荫与观赏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