卤蕨
形态特征
植株
大型陆生或半水生蕨类,高1-3米,茎短粗,直立或斜生,基部常被褐色鳞片。
叶片
革质,大型羽状复叶,长可达2米;
幼叶呈红色,成熟后转为深绿色;
叶柄粗壮,基部具鳞片,叶片顶端常枯萎形成“顶芽”。
孢子囊群
无囊群盖,密布于叶片背面,呈黄褐色至锈色;
孢子成熟时呈金黄色,故得名“金蕨”。
生境
环境:热带、亚热带沿海 盐沼湿地、红树林边缘、河口潮间带。
适应性:
耐盐碱(耐受海水盐度10-30‰);
喜高温高湿,耐周期性潮水淹没;
生长于淤泥质或沙质土壤,pH 6.5-8.5。
分布与产地
全球分布
亚洲:中国(海南、广东、台湾)、东南亚、印度、斯里兰卡;
非洲:马达加斯加、西非沿海;
美洲:佛罗里达、加勒比海地区、巴西;
大洋洲:澳大利亚北部、太平洋岛屿。
中国主要产地
海南东寨港、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、台湾台南沿海。
栽培技术
繁殖方法
孢子繁殖:成熟孢子撒播于湿润泥炭土,覆盖薄膜保湿,25-30℃下约2-3周萌发;
分株繁殖:切分带根茎段,直接移栽至生境相似区域。
栽培条件
土壤:模拟自然生境,使用含盐淤泥或沙质土(可添加海盐调节至盐度15‰);
水分:保持土壤湿润,定期浇灌半咸水(盐度5-10‰);
光照:全日照至半阴环境,忌强风;
温度:生长适温25-35℃,冬季不低于10℃。
管理要点
定期清除竞争植物;
避免淡水过度冲刷导致盐分流失;
病虫害较少,注意防治蜗牛啃食幼叶。
应用价值
生态价值
固岸护堤,减少海岸侵蚀;
净化水体,吸附重金属(如铅、镉);
为招潮蟹、弹涂鱼等提供栖息地。
经济价值
嫩叶可作野菜(需浸泡去盐),东南亚部分地区食用;
纤维可用于编织工艺品。
科研价值
研究盐生植物耐盐基因的重要材料;
用于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。
观赏价值
叶片形态独特,可用于滨海湿地公园造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