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蚁园艺生活-植物百科 >> 千日红 >> 历史版本
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
09-22 16:44 最新历史版本 7085 1 5
  返回词条

千日红

目录

形态特征

植株

株高通常在 30-60 厘米,部分品种可达 80 厘米。茎秆直立粗壮,呈圆柱形,表面被白色短柔毛,质地较硬,分枝能力较强,多从基部或中部生出,株型紧凑,呈丛生状。茎色以绿色为主,部分品种在光照充足或生长后期,茎秆会略带紫红色。

单叶对生,叶片形状为长椭圆形、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 5-10 厘米,宽 1.5-3 厘米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无锯齿。叶片表面粗糙,被短柔毛,叶色深绿有光泽,叶柄较短,长约 0.5-1.5 厘米,叶柄与叶片连接处颜色略浅。

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,呈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约 2-3 厘米,花球由众多细小的小花聚集而成,外层有膜质苞片包裹。苞片颜色丰富艳丽,常见红色、粉色、紫色、白色、橙色等,部分品种还有复色(如边缘镶色),且苞片质地坚韧,干燥后颜色依然鲜艳,这也是 “千日红” 名称的由来。小花为管状花,颜色较浅,多为黄色或淡紫色,隐藏在苞片内侧,花期通常在 7-10 月,单株花期可持续 3-4 个月,花球成熟后不易脱落。

千日红千日红

果实

胞果近球形,直径约 0.5 厘米,成熟时盖裂,内含 1-2 粒种子。种子细小,呈肾形,颜色为黑色,表面有光泽,千粒重约 1.5-2 克,种子寿命较长,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下可保存 2-3 年,发芽率较高。

生境

温度

喜温暖炎热的气候,不耐寒,适宜生长温度为 20-35℃。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 25-30℃,在此温度下,播种后 7-10 天即可发芽;当温度低于 15℃时,生长缓慢,种子发芽困难,幼苗易受冻害;温度高于 38℃时,需适当遮阴降温,避免叶片灼伤,但短暂高温环境下仍可正常生长。冬季温度低于 5℃时,植株会枯萎死亡。

光照

属于强阳性花卉,极喜光,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需要充足的直射光照,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 6-8 小时。充足的光照能促进植株生长健壮,分枝增多,花球大而饱满,苞片颜色艳丽;若光照不足,会导致植株徒长,茎秆细弱易倒伏,花球变小,颜色暗淡,花量减少。即使在夏季高温强光时,也无需过度遮阴,适度光照更利于花球发育。

水分

耐旱能力较强,忌积水。在生长期间,无需频繁浇水,遵循 “见干见湿” 的原则,即土壤表面干燥后再浇水,浇水要浇透,但避免土壤积水。幼苗期需水量相对较多,要保持土壤湿润,以利于幼苗根系生长;成年植株在干旱时及时补水即可,雨季要及时排水,防止根部腐烂。空气湿度以 40%-60% 为宜,湿度过高易导致叶片病害发生。

土壤

对土壤要求不严格,耐贫瘠、耐轻度盐碱,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、壤土或腐殖质土壤中生长最佳。不适宜在黏重、板结、排水不畅的土壤中种植,这类土壤易导致根系缺氧,影响植株生长。土壤 pH 值以 6.0-8.0 的中性、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均可,若土壤过于黏重,可添加河沙或腐叶土改善土壤透气性。

分布

世界分布

原产于热带美洲(如巴西、巴拿马等地),后经过引种栽培,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、亚热带及温带地区。在亚洲(印度、日本、泰国、马来西亚)、非洲(南非、埃及)、欧洲(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)、北美洲(美国、墨西哥)等国家和地区,均有大面积栽培,常作为园林景观花卉、盆栽花卉及干花材料种植,在热带地区可全年生长开花。

中国分布

千日红在我国引种栽培历史悠久,目前已在各地广泛种植。南方地区(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四川、海南)由于气候温暖,可全年栽培,花期较长,部分地区可实现多年生栽培;北方地区(如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辽宁、黑龙江)多在春季播种,夏季至秋季开花,冬季无法露地越冬,常作为一年生花卉用于城市绿化、庭院装饰及节庆摆花。此外,在我国的花卉种植基地,千日红也是重要的干花品种之一,供应全国市场。

栽培技术

繁殖方式

主要采用播种繁殖,由于种子外壳较硬,播种前需进行适当处理以提高发芽率。

播种繁殖:适合在春季 3-4 月进行(南方地区可提前至 2 月,北方地区需在气温稳定在 15℃以上时播种)。播种前,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 24 小时,或用砂纸轻轻摩擦种子外壳(打破种皮休眠),捞出后晾干备用。选择疏松透气、排水良好的育苗基质(如腐叶土、珍珠岩、园土按 3:1:2 的比例混合),将基质装入育苗盘或育苗钵中,浇足水,待水分渗透后,将种子均匀撒播在基质表面,覆盖一层薄土(厚度约 0.3-0.5 厘米,以刚好覆盖种子为宜),然后轻轻压实土壤。播种后,搭建塑料薄膜拱棚,保持温度在 25-30℃,湿度在 70%-80%,一般 7-10 天即可发芽。当幼苗长出 2-3 片真叶时,进行间苗,去除弱小、密集的幼苗,保持苗距 3-5 厘米;当幼苗长出 4-5 片真叶、株高约 10 厘米时,即可移栽定植,定植株行距为 20-30 厘米 ×20-30 厘米,避免过密导致通风不良。

田间管理

水肥管理:千日红耐贫瘠,无需过多施肥,避免施肥过多导致植株徒长、花球变小。定植前,可在土壤中施入少量腐熟的有机肥(如鸡粪、羊粪)作为基肥,每亩施用量约 1000-1500 公斤;生长期间,若植株生长瘦弱,可每隔 3-4 周喷施一次稀释的磷钾肥(如 0.2% 磷酸二氢钾溶液),促进花芽分化和花球发育,避免偏施氮肥。浇水要适度,幼苗期保持土壤湿润,成年植株在土壤干燥时浇水,雨季及时排水,防止根部腐烂,花期适当减少浇水,可延长花球观赏期。

植株调整:为促进植株分枝,增加花量,可在幼苗长至 15 厘米时进行摘心处理,去除顶端优势,促使下部腋芽萌发形成分枝,一般摘心 1-2 次即可。生长期间,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老叶、黄叶和残花,减少养分消耗,保持植株通风透光,降低病害发生概率。对于生长过高的植株,可适当修剪过长枝条,保持株型整齐。

病虫害防治:千日红病虫害较少,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、白粉病,常见的虫害有蚜虫、红蜘蛛。

病害防治:叶斑病和白粉病发病初期,可喷施 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-600 倍液或 70%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-1000 倍液,每隔 7-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-3 次;同时,加强通风透光,避免植株过于密集,减少病害传播。

虫害防治:蚜虫和红蜘蛛发生时,可喷施 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-2000 倍液或 20% 哒螨灵乳油 1500-2000 倍液,每隔 7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 次,即可有效控制虫害。

采收:若采收干花,可在花球完全成熟、苞片颜色鲜艳且坚硬时采收,选择晴天早晨露水干后,用剪刀将花球连同部分花梗剪下,长度约 10-15 厘米,然后将花球倒挂在通风干燥、避光的地方晾干,晾干后去除杂质,即可用于干花装饰。若采收种子,可在花球枯萎、胞果成熟时,将花球剪下,晾晒至干,搓揉花球,收集种子,去除杂质,装入布袋中,置于干燥阴凉处贮藏。

应用价值

观赏价值:千日红是优良的观赏花卉,花型独特如小球,花色艳丽且持久,兼具观赏期长和耐储存的特点。矮生品种适合用于盆栽观赏,可摆放在阳台、窗台、庭院等场所,也可作为节庆摆花;中高生品种适合用于公园、景区、道路两侧的花坛、花境布置,或成片种植形成花海景观,开花时色彩斑斓,极具视觉吸引力;此外,千日红还是重要的干花材料,干燥后的花球颜色依然鲜艳,可用于制作干花束、相框装饰、花艺作品等,保存时间可达 1-2 年,是家居装饰和礼品制作的理想选择。

药用价值:千日红全草及花均可入药,味甘、性平,归肺、肝经,具有止咳祛痰、平喘、平肝明目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传统中医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、支气管炎、哮喘、百日咳、目赤肿痛、头晕目眩、痢疾、疮疡肿毒等病症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千日红含有黄酮类、皂苷、多糖等化学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、镇咳、平喘、降血压等作用。千日红的花可用于泡茶饮用,搭配菊花、金银花等,具有清热降火、舒缓咽喉的效果(药用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避免自行用药)。

生态价值:千日红对环境适应性强,耐旱、耐贫瘠、耐轻度盐碱,且根系较为发达,能固定土壤,防止水土流失,可用于边坡绿化、荒地修复、盐碱地改良等生态工程。同时,千日红的花球能吸引蜜蜂、蝴蝶等有益昆虫,为其提供蜜源和栖息场所,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,增加生物多样性。此外,千日红对二氧化硫、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抗性,可种植在工厂、矿区等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,起到净化空气、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。

文化价值:千日红因 “花干而不凋,色艳而持久” 的特性,被赋予 “永恒的爱、不朽的恋情” 等美好寓意,常被用来表达长久的情感,是情侣之间赠送的热门花卉之一。在一些地区的传统习俗中,千日红也被视为吉祥花卉,常用于婚礼、庆典等场合的装饰,象征婚姻美满、生活幸福。此外,千日红的干花还常被用于制作纪念品,承载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。

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