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肚竹
又称佛竹
竹科簕竹属
拉丁学名
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
形态特征
丛生竹类,竹竿二型,正常竿高8-10m,径3-5cm,尾梢弯垂,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。节间圆柱形,长30-35cm,绿色,幼时无白蜡粉,光滑无毛,下部略微肿胀,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;枝条数枝或多枝簇生。畸形竿高25-50cm,直径1-2cm,节间短缩而基部肿胀,呈瓶形,长2-3cm,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。箨鞘早落,背面无毛,先端为近对称的宽拱形或近截形;箨耳不相等。叶鞘无毛;叶耳卵形或镰刀形;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,长约9-18cm,宽1-2cm,上面无毛,下面密生短柔毛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。笋期8-10月。
生境
喜光;喜温暖湿润气候;喜肥沃、湿润、土层深厚的沙质土,在平原冲积土生长最好;常生于溪边、河岸;不耐干旱,不耐寒。分布于广东、香港;南方各地有栽培。适应粤西、粤东和珠三角地区。
应用价值
四季翠绿,茎竿丛生密集,竿形奇特,竹态优美;节间短而膨大,形如弥勒佛之翩翩大腹,奇丽雅趣,富有特色。适宜丛植于院落、公园草地作为独赏树观赏;畸形竿小巧,可作为盆栽的植株材料,用于室内摆设。